銅仁市轄2個區(碧江區、萬山區)、4個自治縣(玉屏侗族自治縣、松桃苗族自治縣、印江土家族自治縣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)和4個縣(思南縣、江口縣、石阡縣、德江縣)。
2008年,地級銅仁市的前身銅仁地區八縣一市一特區,總面積18023平方公里,總人口398萬,有漢、土家、苗、侗、仡佬等29個民族。
2011年11月,國務院批復:同意貴州撤銷銅仁地區和縣級銅仁市、萬山特區,設立地級銅仁市。地級銅仁市下設碧江區和萬山區。
銅仁原名銅人,相傳元朝時有漁人在銅巖處潛入江底,得銅人三尊。
元代設置“銅人大小江蠻夷軍民長官司”。隸屬思南宣慰司。
明永樂十一年撤思州、思南宣慰司,于今境地設銅仁、思南、石阡、烏羅4府,均隸屬于由此而設置的貴州布政使司。
明正統三年(公元1438年)廢烏羅府,其大部并入銅仁府。銅仁由此得名。
民國元年(公元1912年)撤銅仁縣(治所今江口縣)并入銅仁府(治所今銅仁市);民國2年(1913年)改銅仁府為銅仁縣(治所今銅仁市);同時,改思南府為思南縣,改石阡府為石阡縣,改松桃直隸廳為松桃縣。另外,恢復原銅仁縣(治所今江口縣)改名江口縣,安化縣改名德江縣,以原思南府沿河佑溪吏目駐地設沿河縣,以原銅仁府省溪吏目設省溪縣(今萬山特區)。玉屏縣、印江縣建置不變。
民國3年(1914年)以原銅仁縣正大營縣丞駐地設正大營分縣,隸屬松桃縣兼管;以原四十八溪主薄駐地設四十八溪(今甘龍口)分縣,隸屬松挑縣兼管。
民國24年(公元1935年)6月,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核準,在貴州省建立11個行政督察區。其中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思南,轄思南、德江、印江、沿河、石阡等縣,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銅仁轄銅仁、江口、松挑、玉屏、省溪等縣。
民國25年(1936年)1月,正大營分縣并入銅仁縣,甘龍口分縣并入松桃縣。同年3月,全省縮編為8個督察區,第六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銅仁,轄銅仁、江口、松桃、玉屏、石殲、省溪、思南、德江、印江、沿河、后坪(治所今沿河縣后坪鄉)13縣。
民國26年(1937年)11月,督察區重新設置,德江、后坪2縣劃屬第五督察區(治所今遵義市),其余9縣隸屬*督察區(治所今鎮遠縣)。
民國30年(1941年)撤省溪縣,轄地分別并入銅仁、玉屏2縣;撒后坪縣,轄地分別并入沿河、務川2縣。
民國32年(1943年)2月,全省改設6個行政督察區。第六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銅仁,轄銅仁、江口、玉屏、松桃、印江、石阡、思南、德江、沿河9縣。至此,銅仁地區建置基本固定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銅仁地區于1950年1月12日全境解放,當年設銅仁專區,專員公署駐銅仁縣,轄銅仁、玉屏、松挑、江口、印江、石阡、思南、德江、沿河9縣。
1956年9月撤消松桃縣,設立松桃苗族自治縣。
1958年12月撤銷玉屏、江口二縣,并入銅仁縣。
1961年8月恢復玉屏、江口兩縣。
1966年12月設立萬山特區,1968年9月撤銷,1970年8月恢復萬山特區。
1979年1月,撤消銅仁地區革命委員會正式設立銅仁地區行政公署(筒稱行署),作為貴州省人民政府行政派出機關的現行建制。至此開始,行署駐銅仁縣,下轄銅仁縣、江口縣、印江縣、石阡縣、思南縣、德江縣、沿河縣、玉屏縣、松桃苗族自治縣、萬山特區.共8縣l自治縣1特區。
1983年9月7日,國務院批準撤銷玉屏縣建立玉屏侗族自治縣,原行政區域不變;
1986年10月7日,國務院批準撤銷沿河縣,設立沿河土家族白治縣,原行政區域不變;
1986年12月13日,國務院批準撤銷印江縣,設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,原行政區域不變。
1987年8月21日,國務院批復撤銷銅仁縣,建立銅仁市(縣級)。
2011年11月,國務院批復:同意貴州撤銷銅仁地區和縣級銅仁市、萬山特區,設立地級銅仁市。地級銅仁市下設碧江區和萬山區。以原縣級銅仁市(不含茶店鎮、大坪鄉、魚塘鄉)的行政區域為碧江區的行政區域,以原萬山特區和原縣級銅仁市的茶店、大坪、魚塘3個鄉鎮為萬山區的行政區域。
根據國務院下發國函〔2011〕131號文件, 地級銅仁市轄碧江區、萬山區和8個縣,地級銅仁市人民政府駐碧江區花果山中路20號。
市轄縣:
江口縣、石阡縣、思南縣、德江縣、玉屏侗族自治縣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、松桃苗族自治縣
市轄區:
碧江區(區人民政府駐市中街道環西路93號)、萬山區(區人民政府駐萬山鎮)
銅仁市屬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,雨量充沛,溪河密布,光熱水同季,是貴州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。
全市糧食總產量約為150萬噸/年,“梵凈山”優質生態米在周邊地區享有盛譽;生態畜牧業發展迅速,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38%,全市年出欄肉豬260萬頭、肉牛22萬頭、肉羊120萬頭,肉類總產量達到30萬噸;年出欄家禽920萬羽左右,有全國較大的萊茵鵝繁育基地;以三文魚、鱘魚為代表的冷水魚養殖規模不斷擴大,產品遠銷沿海地區;特色農產品如油菜籽、花生、茶葉等質優量大,明朝即為貢茶的梵凈山翠峰茶2005年底被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。全市已建有一批畜牧業、冷水魚養殖以及花生、辣椒、茶葉、大蒜、山野菜等綠色農產品基地。
銅仁市獨特的生態環境還孕育了獨特的生物資源,是發展生物制藥的優選之地。銅仁市有藥用植物2000余種,有20萬畝優質地道中藥材,其中丹參、黃姜、黃精、青蒿、博落回、蘆薈、吳茱萸、天麻等中藥材的有效藥用成分含量極高,屬于全國的優勢特色品種。
銅仁具有以梵凈山為代表的旅游資源,梵凈山集合了四大資源:
一是奇妙的自然景觀:主峰海拔2572米,保存著14億年前冰川時期留下的自然奇跡,“蘑菇石”、“萬卷書”使游人流連忘返,云海、佛光與日出牽掛了多少人的期待;梵凈山眾多的涓涓溪流向東匯集形成清澈透明的太平河,兩岸自然景色古樸秀麗,如詩如畫,順流而下,美不勝收,令人心曠神怡。
二是豐富的生態資源:梵凈山一山擁有四個氣候帶譜,是地球同緯度上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,繁衍著5000多種動植物,珙桐、黔金絲猴等40多種被列為國家保護對象,被譽為“地球綠洲”、“動植物基因庫”和“人類的寶貴遺產”,是*自然保護區、聯合國“人與生物圈”保護網成員。
三是悠久的佛教文化:早在明朝萬歷年間,梵凈山作為佛教名山、“彌勒道場”,就已經聲名遠播,與五臺山的“文殊道場”、峨眉山的“普賢道場”、九華山的“地藏道場”、普陀山的“觀音道場”齊名天下,梵凈山的許多景點如太子石、萬卷書、說法臺等都與佛的傳說相連。
四是多彩的民族文化:梵凈山周圍聚居著苗、土家、侗、仡佬等民族。土家儺戲儺技曾走出國門,遠赴美國和日本演出,被譽為戲劇的“活化石”,還有苗族“四月八”、侗族“趕坳”節、土家擺手舞和肉蓮花、仡佬族“敬雀”節等民族風情。
銅仁境內還有*自然保護區麻陽河及烏江百里畫廊、*風景名勝區銅仁九龍洞,省級風景名勝區玉屏舞陽河、石阡溫泉群等一大批融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,形成了以梵凈山為核心,聯接湖南鳳凰古城、張家界為一體的旅游網絡體系。
銅仁水能資源豐富,境內有烏江、沅江兩大水系。全市河流年徑流總量127.9億立方米,水能資源儲量326萬千瓦。境內的沙坨、思林兩個大型水電站,裝機都在100萬千瓦以上,沙坨電站首臺機組將于2007年建成發電;思林電站已完成大江截流。銅仁將逐步成為“黔電東送”的主要電源點。
銅仁擁有以錳礦為主的礦產資源,可供開采的礦產40多種,主要有錳、煤、鉀、大理石、重晶石、螢石、紫袍玉帶石、國畫石等,其中錳礦較具開采價值,儲量達6000萬噸,占全國錳礦儲量的10%、占全省的53%,是全國三大錳礦富集區之一。
此外,磷礦石儲量在3700萬噸以上,白云石儲量上億噸,含鉀巖礦儲量35億噸。目前,全市已初步形成以錳礦、煤礦開發和金屬錳、鐵合金、工業硅生產為主的原材料工業體系。
銅仁是云貴高原連接東部沿海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。
湘黔鐵路、株六鐵路復線、渝懷鐵路過境全區4個縣、市。
銅仁梵凈山機場先后開通貴陽、長沙、重慶、廣州、上海、北京航線,現已并入首都機場集團。
貴陽至銅仁大龍的高速公路已全線開通,東出湖南長沙、西進省城貴陽更為便捷。
200噸航船可通過烏江進入長江直達東海。
境內杭瑞、銅玉高速公路現已陸續開工建設,銅仁將逐步成為西部地區重要交通樞紐之一。
米蝦為銅仁的米豆腐,外型獨特且別具風味。其外形如河蝦,味道爽滑。在其上放上切碎的榨菜、酥花生、酥黃豆、鹽菜、蔥花等配菜,再淋上用紅油、姜汁、醬油、麻油、花椒油、醋、蒜水等調成的汁。紅白綠相間,酸辣可口,養顏開胃,對夏日中煩燥的胃也是一種保養。
泡菜是銅仁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,它不僅制作簡便,原料充足,經濟實惠,省時省力,便于保存,而且還脆嫩鮮香,花樣多變,清涼爽口,富有營養,增進食欲,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。而其中以酸蘿卜為其經典之作。泡酸蘿卜主要以蘿卜為原料,浸泡在加有多種調味料和香料的鹽水中,經發酵制作而成的。蘿卜在鹽水中發酵,主要是在乳酸菌的作用下進行。乳酸菌是利用原料中的糖分發酵生成,乳酸能抑制有害微生物活動而起到保存泡菜的作用,并使蘿卜產生酸味,清脆涼爽,質地清脆,香氣濃郁,成酸甜鮮,稍帶辣味,便于貯存。
又名馬泡,油而不膩的油粑粑,常常會是銅仁人民早餐中的一部分。它以大米、糯米、黃豆三種主料分別以3:4:3的比例分別浸泡半天,再一起磨漿,可依個人口味加入蔥絲、蒜苗絲和糟辣椒,再以小勺盛滿倒入特制的盒中,放入加熱的菜油鍋里,至變成焦黃色后控掉油即可食用。其口感香脆,色澤黃亮,糯香純正,粘度適當,不粘牙。
又名魚腥草,白色草根狀,有須,風味獨特且香味濃郁,是銅仁市民餐桌上的?。盛夏時節,挑選嫩而脆的折耳根掐成小段,用醋、醬油、油辣椒、小蔥、味精、鹽等調料涼拌,不但美味,還可清涼消暑。也可以用來炒臘肉,是市民待客的一道佳肴。
相傳有上百年歷史。最初用于中秋、重陽兩個節日,有喜慶豐收之意,后逢年過節亦有食用習慣。其主要原料為糯米、大米、白蒿,經過浸泡、混合、濾干、磨粉、篩細、打芡、揉捏、蒸熟而成,也可根據需要包入各種餡子。銅仁綿菜粑具有軟綿和柔糯,香甜爽口等獨特風味。